小草小说 > 女频频道 > 寒霜千年 > 第276章 司马煜见宋时安

要救我的命。
而且,还是去找的心月。
宋时安很快就发现了,这事可能不是‘骚扰’。
因为这太符合人性了。
倘若自己的性命有危机,那一定是某人要做掉我的性命,肯定是一个大人物。
...
清漪在忆墙上站了整整一夜。晨光初透时,她的身影与碑文几乎融为一体,仿佛也成了第七窟的一部分。风从东方来,带着梅林深处未散的寒意,拂过她鬓角几缕银丝??那是三年前念安离世那晚突然生出的,自此再未褪去。她低头看着掌心那支莹白竹笔,笔身温润如玉,却沉得像压着整片历史的重量。
“我在。”她再次低语,声音轻如落雪,却坚定如铁。
话音落下,碑面忽然泛起微光,如同回应。那行新浮现的文字:“风停了,可路还在。”缓缓向下延伸,竟又多出一行小字:
> **“下一个问题,由你提出。”**
清漪呼吸一滞。这不是预言,也不是命令,而是一种交付??比《防失册》更沉重,比《庶民志》更深远。她知道,这不只是对她个人的召唤,而是对所有仍在行走之人的叩问。
她转身走下忆墙台阶,脚步缓慢却无迟疑。山门外,已有数十人等候。他们来自不同大陆,有的背着录音匣,有的手持记忆晶体平板,还有一位南洋老渔夫,怀里抱着一块刻满海浪纹的木板,说是祖辈传下的“潮声碑”。他们是新一代的记事者,也是思问的继承人。三年来,《防失册》已催生出三百余个民间记事团体,遍布城市角落、乡村学校、边疆哨所。有人专录老人临终遗言,有人收集战地孩童涂鸦,更有医生将病人梦境转译成文字存档。
“清漪老师,”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上前,声音微颤,“我们……准备好了。”
她点头,将白笔轻轻插入腰间布囊,抬头望向第七窟。今日无云,阳光直洒碑面,映出一道淡青色光晕,宛如碧鸟曾栖之地。
“开始吧。”她说。
记事院大殿内,百岁口述计划迎来第一百二十七位讲述者??一位盲眼老兵,名叫陆昭。他九十八岁,曾在北疆守边四十年,亲历三次边境冲突。但他从未提过战争,只说风雪、羊群、界碑上的冰凌。直到昨夜,他在梦中听见枪声,醒来后突然开口:“我要讲真话了。”
清漪坐在他对面,手中白笔悬于纸面之上,却不急于记录。她知道,真正的记事不是誊写,而是承接。
“那天是腊月廿三,”老人嗓音沙哑,“天没亮,雪下得能把人埋了。我们接到命令:封锁三号通道,不准放任何人通过。可后来……来了个女人,抱着孩子,穿着破皮袄,脚上连鞋都没有。她说她丈夫被征去修工事,死了,尸首都找不到。她想带孩子回娘家,绕道走这条小路……”
他顿了顿,手指紧紧攥住椅背,指节发白。
“我们班长说,按规矩,不能放行。她说求我们,跪下来磕头,额头撞在石头上流了血。可还是没人敢动。最后……我开了枪。不是打她,是朝天开的。我想吓她走。可孩子受惊哭了,她一慌,踩进雪坑,滑下了崖……等我们下去找,母子俩都被雪埋了。”
殿内寂静无声。连呼吸都仿佛凝固。
“这事儿……我没跟任何人说过。档案里写的是‘可疑分子企图越境,已被击退’。可我知道,她们只是想回家。”老人眼角渗出泪水,“这些年,每到腊月,我就梦见那个孩子的哭声。我以为……忘了就好。可现在我才明白,忘不掉的,也不该忘。”
清漪缓缓落笔,墨迹未干,白笔竟自行流转,在纸上多添一句:
> **“当规则成为借口,谁来为沉默赎罪?”**
这句话刚成,殿外忽有异响。一名守卫急奔而入,脸色苍白:“清漪大人!南方‘情感净化局’的人到了,说要接管第七窟,称此处‘传播创伤记忆,危害公共心理健康’,并带来一份全球联合决议草案,已有十七国签署支持。”
众人哗然。
清漪却未起身,只是轻轻合上记录本,抬眼看向窗外。远处山道上,一队白袍人正缓步而来,步伐整齐,面戴银色面具,手中提着发光仪器箱。他们身后飘着一面旗帜,上面绣着一朵完美绽放的白色莲花??净世派的标志。
“他们终于来了。”她淡淡道。
就在此时,双生院钟声骤响。一声、两声、七声??这是最高级别的思问警报。紧接着,四面八方传来回应:西域驼铃、岭南鼓点、北极冰笛、东海螺号……全球各地的记忆守护站点同时鸣响,以古老音律串联成网,形成一道无形屏障。
清漪站起身,走出大殿。她在第七窟前立定,面对步步逼近的白袍队伍,手中白笔高举。
“你们说要消除痛苦?”她声音清亮,穿透山谷,“那请告诉我,如果一个母亲忘记孩子死于饥荒,她还会为粮食短缺发声吗?如果士兵忘记战友倒在战场上,他还会反对战争吗?如果整个民族忘记曾被奴役,他们还能识别新的枷锁吗?”
无人回答。
她继续道:“你们所谓的‘净化’,不过是把伤口缝起来,却不清洗腐肉。那些被你们删除的记忆,已经在北疆化作百万人的幻觉;在南海引发渔民集体跳海;在高原寺庙,僧侣们整夜诵经驱魔,因为他们梦见自己杀了从未见过的人!”
她指向碑石:“这里记录的不是仇恨,而是警示。不是煽动,而是清醒。你们可以封住嘴巴,但封不住梦;你们可以修改数据,但改不了人心深处的回响!”
为首的白袍人终于开口,声音经过机械处理,冰冷无波:“我们带来了和平。犯罪率下降,自杀归零,社会满意度达百分之九十六点三。这才是文明的方向。”
“那清漪反问,“当所有人都微笑时,谁来为哭泣者代言?当历史只剩赞美诗,谁来写下哀歌?你们给的不是幸福,是麻痹;不是安宁,是遗忘的暴政!”
话音未落,碑面轰然震动。三百个《防失册》中的问题逐一浮现,环绕石碑旋转飞舞,如同星辰列阵。与此同时,共忆塔顶灯光骤亮,共鸣池中积累的千万条私人记忆碎片腾空而起,在空中交织成一片流动的光幕,投影出一个个真实面孔:被强拆的老农、遭家暴的妇女、失业青年、孤独老人……他们无声张嘴,却让所有人听见了呐喊。
白袍队伍首次出现动摇。有两人摘下面具,露出泪痕斑斑的脸。
“我……我也做过噩梦。”一人低声说,“他们说我该治疗,可我不想忘……那是我妹妹,死在火灾里的最后一句话,是叫我快跑……”
另一人颤抖着打开仪器箱,里面并非记忆清除装置,而是一本破旧日记。“这是我父亲写的……他在净化中心工作了二十年,亲手抹去了三千人的悲伤记忆。可他自己……每晚都在梦里被人追杀。去年,他自杀了。遗书上只有一句:‘对不起,我记得。’”
清漪走上前,将白笔递给他们:“那就从今天开始,不再做清除者,而做倾听者。”
两人跪地接过,泪如雨下。
风波平息后,清漪回到碑前。她取出一枚新玉简??这次是纯白色的,由念安骨灰与记忆晶体融合而成。她以白笔蘸取自己的血,在其上写下第一个问题:
> **“当我们终于学会倾听,下一步,是否该学会回应?”**
字迹落成刹那,整座敦煌山谷的地脉微微震颤。七十二附属石窟同时开启,但这一次,从中走出的不再是投影,而是实体化的记忆载体:一匹驮着书卷的骆驼,来自唐代驿道;一艘沉船残骸,浮现出南宋商队最后的航海日志;甚至有一架锈迹斑斑的战斗机,驾驶舱内坐着一位年轻飞行员的全息影像,他反复说着同一句话:“我没有投弹,命令来自后方指挥所……”
这些跨越时空的证言自动汇入《共生卷》数据库,成为不可删改的公共记忆资产。
当晚,清漪召集全球记事联盟召开紧急会议。议题只有一个:如何防止记忆再次沦为权力工具?
讨论持续三天三夜。最终达成共识:成立“记忆共治委员会”,实行五权分立机制??采集、存储、解读、传播、销毁,每一环节由不同组织独立负责,相互制衡。任何涉及大规模记忆干预的行为,必须经过七大洲代表联署,并公开接受公众质询。
此外,启动“寒霜二号计划”:在月球背面建立永久记忆基站,存放人类文明最核心的十万条记忆编码,包括《庶民志》全文、《防失册》原始版本、以及每一位记事者的临终独白。该基地不受任何国家管辖,仅响应来自地球的摩斯电码“我在”。
五年后,第一代接受“心理调频治疗”的患者开始出现副作用:他们不再抑郁,但也失去了创造力。艺术家画不出动人作品,诗人写不出真挚诗句,科学家难以突破瓶颈。医学界发现,情绪抑制导致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活性降低??那正是灵感与共情的源泉。
一场名为“重燃之夜”的全球行动由此发起。千万人自愿重返忆墙,在碑前写下自己最深的痛楚与悔恨。有人坦承曾背叛朋友,有人承认嫉妒亲人成功,还有人说出从未宣之于口的爱恋。这些文字被录入“寒霜号”卫星,随下一轮广播传向宇宙。
十年后的春分,第七窟碑面再次显现文字:
> “路很长,
> 但你们没有停下。
> 继续问吧。”
同一天,火星探测器传回新发现:那块带有星图裂纹的岩石周围,竟生长出极细微的蓝绿色苔藓。基因检测显示,其DNA序列与地球上一种早已灭绝的远古植物高度吻合??而这种植物,只存在于《庶民志》第三卷记载的一则少数民族传说中,名为“问天草”,意为“以根追问大地,以叶聆听星空”。
清漪站在共忆塔顶,望着夜空中的同步轨道亮点,那是“寒霜号”正掠过东半球。她取出白笔,在空中轻轻划下一问:
> **“如果宇宙也在遗忘,我们能否替它记住?”**
笔尖微光洒落,竟引来一片流星雨。科学家无法解释,唯有老祭司仰天而笑:“那是星星在回应问题。”
又一个冬至来临,极光再现。这一次,光幕之下,全球儿童在同一时刻做了相同的梦:他们看见一位白衣女子走在长路上,身后跟着无数身影,有的拄拐,有的负伤,有的怀抱婴儿,有的手捧书卷。女子回头微笑,嘴唇开合,虽无声,却人人听懂:
> “别怕黑,因为你们带来了光。”
次日清晨,清漪收到一封匿名信,用的是最古老的竹简形式。上面只有一句话:
> “我在很远的地方,读到了你的问题。答案尚未抵达,但我已在路上。”
她将竹简供于念安墓前,轻抚那朵石刻梅花,低声道:“奶奶,你看,故事还在继续。”
风吹过梅林,花瓣落在碑上,恰好拼成一个“问”字。阳光穿过缝隙,照亮整座山谷。新的一程,开始了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